原创给国家上交40斤黄金竟意外找到国之瑰宝俩弟弟却因此背井离乡
1982年2月10日,江苏盱眙穆店乡马湖村的万家三兄弟在地里干活时,意外发现了一个铜壶,壶内更是装满了黄金,而且黄金形状别致,绝非普通金银,兄弟三人决定将其交给国家。
但是万家三兄弟怎么也没想到,主动上交文物不仅没有换来乡亲们的称赞,反而换来的是冷嘲热讽。
经过专家检测,发现了这些黄金并不是普通的金子,而是古代制作精美的金器,这些黄金经过称重,足足有40斤。
其背后的价值不可估量,然而此时,专家却把焦点集中在了装金子的铜罐之上……
万家三兄弟大公无私将黄金交给国家,为何换来的是村民的冷眼相待?上交的四十斤黄金价值连城,装黄金的罐子为何会引起专家的注意?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?今天,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!
江苏盱眙穆店乡马湖村是一个普通的村庄,那里的人以耕种为生,万家人丁兴旺,其中老大万以才、老三万以全、老四万以年住在老宅,老大万以才凭借自己的才能,在村里的小队当上了小队长。
转眼春天就到了,农田需要灌溉,可是偏巧不巧,灌溉农田的水渠让淤泥堵住了,无奈之下,大家必须要把淤泥挖掉。
万老大作为小队长,自然就负责给大家“分片儿”,他划分了十七块片区,每家每户一片儿,但是每个片区的淤泥有多有少、有深有浅,很快,那些淤泥少的片区早就被抢完,剩下了两块满是淤泥的片区。
正当万老大发愁的时候,万老三姗姗来迟,拿着铁锹跑了过来,于是这两块满是淤泥的片区就由万老三负责。
万老三也没说什么,拿起铁锨就开始干,不一会儿便累得满头大汗,万老大也心疼自己的弟弟,便更加起劲儿了,想着干完自己的活就去帮弟弟干。
万老三看到哥哥的样子,知晓了哥哥的心意,干活也更加卖力了,他就这样深一下、浅一下地挖着,突然,感觉到有啥地方不对劲,有一小片儿一直挖不动。
万老三使出全身力气,一个盖子随着淤泥被挖出来了,他不明所以地喊着万以才:“哥,我挖到东西了,你快来看看是啥东西?”
之后,万老四也过来了,兄弟三人便开始了工作,不一会儿,一个罐子显现出来,兄弟三人想要拔起罐子,却没想到罐子里面竟然掉出来了一大堆黄灿灿的金子。
这时,他们三人的奇怪举动引起了村民的注意,纷纷围过来,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,村民们发现金子都激动不已,生平没见到过这么多好东西。
等到回过神儿来,大家都开始要摸金子,企图带回自己的家中,万以才意识到不对劲,便眼神示意两个弟弟把东西带走。
万老三与万老四抱着罐子就往家里跑,此时村民也开始推搡,想要阻止万家兄弟二人,生怕他们独吞了这些宝贝。
万以才见多识广,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,就以小队长的身份暂时压住了大家,并向大家承诺,会给大家一个说法、一个交代。
安抚好村民的万以才回到家中,看到兄弟媳妇儿们围着金子,商量着要怎么瓜分,老三媳妇想要打一个金手镯,作为传家宝。
老四媳妇想要把金子留着,以备以后应急用,万家三兄弟听着她们的打算,一句话也没有说。
万家三兄弟仔仔细细地观察这些黄金,发现这些金子并不是普通的金子,上边有精细的花纹,还有一些罕见的雕刻图案,万老大意识到事情并没那么简单,告诉他们不能轻举妄动。
思索再三,万老大说:“我觉得应该把它们交给国家,让国家专业人才来检测,万一是珍贵的文物,我们就为国家做了大贡献了,也是我们祖上的幸事!”
万家老大万以才带着两块黄金来到乡里,谁知领导正在开会,秘书拦住了他的去路,万以才心中十分焦急说道:“这时候开哪门子会呀,可急死俺了。”
万以才冲进办公室,还没等领导说话,就把金子交给了领导,并说出了发现黄金的原委。
听到万以才说家中还有四十斤黄金时,领导大吃一惊,赶紧找专家鉴定,后来发现其黄金纯度高达99.99%。
此时专家意识到,这非常有可能是战国时代的东西,便询问还有没有别的什么,听到他们说还有一个罐子的时候,专家眼里充满了光。
领导带人到万以才家中查证,发现家中的黄金也是足金,便派人把黄金运送到了人行的金库,后来这批黄金又转到了南京博物馆。
随后,那个装金子的罐子也被送去检测,经专家鉴定,发现此壶正是战国时代的“陈璋圆壶”,此壶价值意义重大,既有重金络青铜壶之称,也有金银镂空网套饰壶的美誉。
当晚,电视台就报道了这个事件,万家兄弟挖出宝贝的事情迅速传遍了全国,万家兄弟也因此事被国家表扬,奖励现金一万元,一家人的生活也相比之前大有改观。
拿到钱后的万家,决定把钱分一分,因为是万老三最先发现金子的,万老大和万老四后来才去帮忙,所以万老三分了五千元,万老大和万老四每人两千五百元。
有了这些钱,万家也算是“富贵之家”了,买了拖拉机,盖了新房,一家人其乐融融,过着幸福的日子。
然而事情并没那么简单,村民们对万家一家非常不满,看见他们家的人就说闲话,对万家的人指指点点。
一时间,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话席卷而来,万家人都感到难以接受,心里很是苦恼,那么村民为何会如此呢?
原来是万老大上交国家之后,只给了万家奖励了一万元,没有分给同村的人,同村的人前去乡里理论,给出的结果是万家一家无私捐宝,所以不需要将奖金分给其他人。
于是,村民们便将怨气撒在了万家兄弟身上,认为都是他们自私,只为自己着想,没有顾念自己的街坊邻居。
也有一些村民认为四十斤黄金价值连城,比一万元多多了,若不是他们“自私”非要交上去,给大家分一分,每一家都能分到一点儿,这样全村的人都会富起来,也不用天天那么劳累地干活了。
村民对万家兄弟怨声载道,万以才心中也是有苦说不出,便辞去了村里小队长的职务,但是村民还是不依不饶,经常在背后指指点点。
后来,村里如果出现什么不好的事情,比如说干旱、农作物减产等,他们就会把罪过怪到万家身上,认为是他们把村里的好运挖走了,各种邪祟都出来祸害大家。
在这样的压力之下,万老四的媳妇儿受不了了,在家里也经常对着万老四生气,“也不知道挖出来干啥,咱也没有天大的好处,现在人人都眼红,任谁都在背后嚼舌根,这日子是没法儿过啦。”
万老四也听不得自己的老婆天天这样说,无奈之下,举家搬走了,自此之后他们便在县城打工生活。
万老三也思虑良久,觉得这样不是办法,以后孩子也要被人指指点点,他也不禁心寒:“明明是做了好事,为国家做了贡献,却被村民这样误解,甚至说出如此过分的话。”万老三也带着妻子搬走了。
家中就只剩下了万家老大万以才,他没有搬离村子,一是家中有父母要照顾,二是家中老宅无人看守。
说起“陈璋圆壶”,便让人想起“陈璋方壶”,它至今还在美国,令国人感到遗憾,但“陈璋圆壶”的出现,弥补了这一遗憾,也填充了文化的缺口。
“陈璋圆壶”集战国时期金属工艺于一身,可以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,是现存工艺中较为高超的青铜制品,可以称为国之瑰宝。
相传此壶是齐国攻打燕国胜利后,大将军陈璋在燕国宫中得到了这件宝物,异常高兴,想要将这场战事记录下来,便命人在此壶上用铭文记功。
而后燕国实在是不甘心,便又攻打齐国,燕国攻破齐国后,便开始火烧宫殿,燕国大将军趁乱捡到此壶,辗转反侧便留在了江苏。
陈璋圆壶最完美之处在于它的镂空纹饰,整体看起来完美无瑕、玲珑剔透。上面还有一朵朵的梅花,一共有96行、576朵;还有一条气势磅礴的龙,在花丛间游走,可谓是美不胜收。
圆壶的技艺也堪称一流,其内胆薄如蝉翼,最厚与最薄的地方仅仅相差0.4毫米,却还要在上面挖出空缺,用于镶嵌金银。
陈璋圆壶巧夺天工,技艺一流,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气息,是当之无愧的文化瑰宝。
“陈璋圆壶”被发现后,人民银行总厅与南京博物馆还对此壶进行了争夺,后来南京博物馆占据上风,就将其保存在了南京博物馆。
这么多年过去了,如今万以才仍然住在用奖金盖的房子里,看起来过得并不富裕,但是他说:“我不后悔把文物上交给国家,人活一辈子,要讲良心,我没有做对不起国家的事情,我无愧于心。”
是啊,万家人没有愧对国家,他们及时上交黄金,虽然受到了村民的误解与排挤,但内心的那份正义、那份责任与担当更显得与众不同。
正是他们的大公无私,我们南京博物馆才出现了“陈璋圆壶”,才填补了历史的空缺,留下珍贵的文化印记。
或许有人说,如果不上交,他们全村或许都很富有,但在国家大义面前,万家兄弟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,钱可以再挣,但是文物丢失,可能就再也找不回来了。
我们应该庆幸,挖到金子的是万家兄弟,是淳朴善良的一家人,正是这样,我们才可以领略到“陈璋圆壶”的魅力,感受文化带给我们的震撼!
试想一下,如果万家兄弟自私自利,看到金子之后就收入自己的囊中,悄悄盖大楼,一心只为自己筹谋,将“陈璋圆壶”扔在一边,或许他们能够获得短暂的物质上的享受,但内心一定是空虚的,一定是担惊受怕的。
他们上交文物,得到的不单单是一万元奖金,而是国家赋予的荣誉,那是值得一辈子骄傲的事,如今虽然只有万老大在老宅,但万家人守住了初心,守住了自己的信仰!
说起上交文物,不得已提的一个人便是章乃器先生,他平生素爱收集文物,是一名实实在在的收藏家,他收藏的东西,有玉石,有陶器,有青铜器,足足有五六千件,这么多东西的价值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。
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,让更多的人领略前人的风采,他忍痛做了一个重大决定,与其自己收藏着这么多东西,不如放在博物馆让大家一起欣赏,于是他便写信要把这么多东西捐赠给国家,后来经过筛选,有千余件被选入博物馆。
章乃器先生曾言,文物从来都是整个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,章乃器先生的无私精神可以让我们大家敬佩,更值得每个人去学习。
当下社会,人心浮躁,看重利益者众多,但我们肯定不能迷失自己,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,我们追求的,不能仅是物欲上的享受,更应是内心的那份恬静。是的,我们应守的初心,砥砺前行!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热线:15206181866
